核心觀點:
-
全國碳市場30個交易日,成交量突破800萬噸,成交額突破4億元,30交易日成交量達到8個試點碳市場2020年全年成交量的18.97%,成交額達到8個試點碳市場2020年全年成交額的32.14%。
-
前30交易日整體交易狀況不盡人意,系統不完善、配額"充裕"等問題導致當前全國碳市場流動性不足。
-
預計近期價格和成交量會持續處於低位,預計9月30日配額發放之前,掛牌協定日成交量將持續處在10萬噸以下,價格會處於45-50元之間。
-
鑒於十四五期間將納入八大重排行業,並且預計免費配額會不斷減少,行業對於中國碳價給予積極預期,估2030年碳價格可達到約96元,在部分經濟增長情景下甚至超過100元。
高開低走:全國碳市場交易分析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開市,截至2021年8月26日,全國碳市場已順利交易30個交易日,共完成交易量8,235,270噸,成交額407,109,136.45元,平均成交 價約49.43元,較發行價48.00元累計增長2.98%,其中公開市場掛牌協定交易成交量5,405,414噸,成交額280,339,442.73元,平均成交價約51.86元。
"開門紅"後市場漸冷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開市首日開盤價48.00元,收盤價51.23元;首日成交量4,103,953噸,成交額210,230,053.25元。首日成交量佔到30交易日總成交量的49.83%,成交額佔到30交易日總成交額的51.64%。
自首日交易后,全國碳市場交易量一路走低,除首日外日均交易142,459.21噸,最低日交易僅有2,002噸。碳市場「高開低走」引發關注,部分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全國碳市場尚屬起步階段,配額機制較寬鬆,部分企業缺乏交易需求[1-3]。
此外,2021年8月13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對此回應稱,現階段市場規模較低主要有兩個原因[4]:
- 市場剛剛啟動,很多企業還沒有完成開戶工作:首批2,162家企業中大約有1,600家完成了開戶[4];
- 首批納入交易的企業中,大多數沒有參與過地方試點交易。企業對交易規定和流程缺乏瞭解,參與意願有待提高[4]。
流動性嚴重不足,難以傳遞價格信號
交易量下降,也意味著參加交易的主體數量減少。這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全國碳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難以傳遞價格信號。這一現象從8月2日,即碳市場啟動后的第3周開始變得更加明顯,從8月2日至8月26日,共有6個交易日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全部相同,即很有可能在這些交易日里,每個交易日只完成了1筆交易[1]。
成交量較低也導致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非常不穩定,部分交易日里碳價甚至是隨機的[1]。在30個交易日中,共有9個交易日漲幅超過2%,其中有3個交易日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共有10個交易日跌幅超過2%,其中有3個交易日出現同樣的情況。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8月4日,全國碳市場收盤價相比前一天上漲9.84%至58.70元/噸,卻在次日又下跌6.47%至54.90元/噸。
六次大宗交易貢獻三成交易量,大宗交易市場價格依舊不穩定
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可通過兩種交易方式執行,成交量在10萬噸以下的以掛牌協議交易方式成交,10萬噸及以上的以大宗協議交易方式成交[5]。 2021年7月16日至8月26日,全國碳市場共有6個交易日有大宗協議交易達成,共交易碳排放配額2,829,856噸,成交額126,769,693.72元,平均成交價約44.80元,較掛牌協議交易平均價格低13.61%;截至8月26日,通過大宗協議交易的碳排放配額佔全部成交量的34.36%,大宗協議交易額佔全部交易額的31.14%,在開市首個交易日之後,大宗協議交易已成為全國碳市場的主要動能。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28日,全國碳市場大宗協議交易的成交均價僅有40.98元,較當日掛牌協議交易收盤價52.50元低21.94%;而2021年8月16日的大宗協議交易的成交均價卻達到51.50元,甚至高於當日掛牌協議交易收盤價。
全国碳市场碳价展望
短期价格将维持稳定
在全國碳市場開市前30個交易日中,掛牌協議交易碳排放權的收盤價多在50.36 – 53.93元的範圍內,掛牌協議交易最低價位是47.64元,略低於發行價,大宗協議交易價格出現過3次“破發”現象。
在全國碳市場開市之初,每噸48元的發行價是行業內認為較高的水平。據媒體相關報導,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前,發電企業認為合理的起步指導價應該在25元/噸的水平[5];此外,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前,部分機構和組織也對碳價做過預測,由中國碳論壇發布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認為,在碳市場啟動初期,交易價格會在49元/噸[6],Refinitiv發布的預測則認為,中國碳市場開市最初的交易價格會在40元/噸[7],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2020年碳價應該為7美元(2011年美元價格,約合人民幣45.21元)[8]。
然而,開市以來中國碳價整體高於此前預期,掛牌協議交易碳排放權的收盤價多在50.36 – 53.93元的範圍內,說明參與大多數交易主體對這個備受期待的市場的前景持積極態度;但是8月10日之後,全國碳市場不斷降溫,不僅連續多日交易量在1萬噸以下,且8月26日收盤價47.64元,相比8月10日55.32元累積降幅已達13.88%,故我們預計短期內全國碳市場掛牌協議交易碳價將在45.00-50.00元範圍內波動,日交易量也會多在10萬以下的低位。
相關分析指出,目前參與碳市場交易的碳排放配額還只是預分配計劃,企業將在9月30日獲得2019和2020年的最終免費碳排放配額,預計10月1日至12月31日履約期內交易量會有所回升[3, 9],但由於當前配額機制仍然較為寬鬆,大多數參與交易的企業會獲得足夠的免費配額用以履約,因此預計“履約季”效應對於價格不會產生顯著的影響。
中國碳價偏低,市場普遍看多
儘管目前全國碳市場相對低迷,但是政策層面的積極信號十分明顯,多個外部分析均對全國碳市場的發展前景給予認可,並認為中國碳價未來會持續上漲。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符合《巴黎協定》控制全球升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不超過1.5℃的目標,而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告指出,在1.5℃情景下,中國2020-2050年在能源轉型上的投資需求高達137.7萬億[10]。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指出,如此巨大體量的投資需要一個成熟的市場和定價機制來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11],如果碳價較低,這個市場就無法對積極減排的企業給予足夠的激勵。因此,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將持續投入建設全國碳市場,並提供需要的政策支持。
“配額減供”:碳排放權配額將逐步收緊
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不活躍的一大原因是由於控排企業有充足的免費配額。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於2005年啟動,在第一階段(2005-2007年)裡,參與交易的企業獲得的配額總量為20.58億噸二氧化碳[14],由於配額較充足,加之金融危機影響了企業生產活動,2007年時歐洲碳價一度跌至0歐元[15]。此後,歐盟碳排放交易體係不斷減少參與交易的企業獲得配額總量,用配額拍賣替代一部分免費分配,並設立市場穩定儲備(Market Stability Reserve)制度以解決配額盈餘問題。中國碳配額也在不斷收緊的過程中,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行業企業的碳排放量配額由供電/供熱基準值,實際供電/供熱量和修正係數計算得到,在2020年9月發布的初步的碳配額分配方案中的供電基準值這一指標被認為普遍偏高[13],而在隨後11月發布的《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的徵求意見稿以及12月發布的正式文件中[12],不同機組供電基準值較9月發布的版本下降了8.8%至13.6%不等。碳配額減少將會降低發電企業出現大量配額盈餘的情況,從而激發交易需求,對價格產生積極影響。
更多行業,更廣泛市場:十四五期間納入八大重排行業
全國碳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是包括自備電廠在內的全國2,000多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40億噸[16]。 “十四五”期間是中國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重要窗口,其他七大重排行業(鋼鐵、電解鋁、建材、石化、化工、造紙和航空行業)也將在這一時期被納入全國碳市場[17, 18],隨著八大重排行業全部納入碳市場,碳市場覆蓋的排放總量將超過50億噸[19],涉及碳排放權交易的排放量則達到30-40億噸[20]。更多主體參與和更多碳排放覆蓋,將與配額機制的收緊共同作用,進一步提升全國碳市場的活躍度。
國際碳價趨勢:中國目前低於多數碳市場
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2],標誌著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起步。 2013年6月18日,深圳試點市場率先啟動交易,是中國最早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3],當時全球範圍內已經在運行的市場有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新西蘭碳市場、加州碳市場和魁北克碳市場[24];2015年,韓國碳市場也正式啟動。隨著英國完成脫歐,2021年起,英國碳排放交易體系(UK ETS)正式替代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為在英國的企業提供交易碳排放權的平台[25]。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截至2021年4月1日,全球運行著多達28個碳排放交易市場,包括中國的8個試點市場。在中國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前,已有6個國家級碳市場在運營。在2021年4月1日當天,這28個碳市場平均碳價為16.68美元/噸(約合人民幣109.51元),其中歐洲碳市場價格最高,達到49.78美元(約合人民幣326.82元),而中國8個試點碳市場平均碳價僅有3.83美元(約合人民幣25.15元)[26]。
儘管不同地區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受到碳排放交易制度、經濟結構決定的減排難度、減排目標等因素的影響而各有不同,但是歐洲、韓國等地碳市場的碳價趨勢均表明隨著配額的收緊和政府宣布減排目標或發布減排政策,碳價整體會呈現上漲趨勢[24]。此外,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分析認為,在符合《巴黎協定》要求的情景下,碳價應該在2030年達到75-100美元/噸,並在2040年達到125-140美元/噸[27]。
本文以全球目前在運營的主要國家級及以上的3個碳市場——歐洲、英國、韓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價格作為參照,對比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價格,對比期間為2021年8月16日-2021年8月20日。
從對比結果中可以發現,儘管歐盟和英國現在有各自獨立的碳市場,但是兩個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呈現高度一致性,歐盟碳排放權“Dec21”期貨該周平均碳價為55.90歐元(約合人民幣424.94元),英國碳排放權“Dec21”期貨該周平均碳價為48.52英鎊(約合人民幣431.94元)。韓國碳市場的碳價低於歐洲和英國碳市場的碳價,但是相比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價仍然較高;該週韓國碳排放權“KAU21”平均價格為26,175韓元(約合人民幣143.94元)。而該周中國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平均價格僅有人民幣50.82元“。
碳達峰年”中國碳價看至100元
目前,已有一系列的研究對於中國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碳排放權價格做出預測。由中國碳論壇主導撰寫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通過對重點排放行業的業內人士進行調查,總結認為在2030年中國碳價將達到93元/噸,2050年有望達到167元[6]。由Refinitiv發布的預測則認為,中國碳市場2030年的價格將達到161元[7]。由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領導的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通過測算2060年實現碳中和情景下的邊際減排成本,預測2030年中國的碳價將達到13美元(約合人民幣83.96元),2050年甚至能達到115美元(約合人民幣742.76元)[8]。國金證券資源與環境中心發布的研究通過參考2007年歐盟碳排放達峰時,碳市場規模佔歐盟GDP的比重,推算中國2030年碳達峰時碳市場的規模,並結合納入行業的碳排放總量,認為2030年中國碳市場的規模將佔名義GDP的0.4%,而中國2030年名義GDP的將進一步決定屆時的碳市場規模和碳價,從而預測中國碳價將在80-120元的區間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