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討論:——到底是「ESG人才」還是「人才ESG」?ESG理念的興起帶動了對ESG人才的需求,大量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紛紛設立ESG經理、ESG諮詢顧問、ESG分析師等崗位。這些崗位的薪資待遇也引發關注:證券日報引用獵聘平台提供的數據指出,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的一年內,ESG相關崗位的數量有較快的增長,並且這些崗位的平均年薪達到30.16萬元人民幣,僅次於智能製造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崗位[1],有公司開出最高85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招聘ESG高級經理/總監,更是引發市場熱議。
圖:ESG崗位關鍵詞相關輿情監測部分結果
來源:妙盈科技AMI
ESG人才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據報導,截至今年3月17日,招聘平台BOSS直聘刊登了至少372個ESG相關在招崗位[1],主要分成四類:
- ESG研究:研究ESG相關政策和趨勢
- ESG匯報:編制企業ESG/可持續發展報告
- ESG評級:根據不同的標準和方法學對企業進行ESG評級
- ESG戰略:幫助企業制定ESG戰略和行動規劃
這四類崗位又可以分為兩類,ESG匯報和ESG戰略類型的崗位主要面向以上市公司為首的企業,而ESG研究和ESG評級則主要面向金融機構、研究機構(智庫)、非營利組織等。在企業端,隨著監管機構和投資機構對於企業ESG績效和披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企業需要了解ESG披露要求和報告編寫工作的專業人士來幫助企業完成這個任務,滿足監管要求。而在金融投資端,ESG投資理念的引入又推動了對於ESG評級和ESG研究洞察的需求。
能讓企業開出如此有競爭力的薪資,也側面反映了目前能夠從事這些工作的所謂ESG人才確實稀缺。由於沒有足夠多的候選人能勝任崗位,諮詢機構也在內部進行ESG專業能力的培養[2]。此外,發掘到ESG人才的巨大缺口,高校也加快布局ESG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教育培訓,開設相關專業。根據提供大學排名的機構QS旗下TopUniversities平台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高校共提供1,070個可持續發展主題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項目[3]。去年5月,史丹福大學宣布將成立斯坦福多爾可持續發展學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並表示這是史丹福大學過去70年來首次成立新的學院[4]。在國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2020年成立了中國ESG研究院,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也設立了綠色金融和ESG研究中心。
圖:可持續相關學位項目數量
來源:TopUniversities
「ESG人」才能做「ESG事」嗎?
ESG的工作似乎並不屬於某個特定的人群。我們統計了今年初以來行業媒體ESG TODAY報導的“高管動向”(Executive Moves)新聞,這其中包含了企業和金融機構中ESG和可持續相關崗位的變動,也包括從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企業和組織的高級人員變動。
統計結果顯示,今年初至5月31日,ESG TODAY的報導共覆蓋33個ESG相關高級管理崗位的人員變動,其中最多的是首席可持續官和可持續金融主管(合併統計名稱近似的崗位),分別有8次和4次記錄;另外,有4家企業是首次設立可持續發展官一職。
表:年初至5月底ESG TODAY報導的高管動向統計
來源:ESG TODAY,妙盈科技整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這33人在LinkedIn提供的信息,有11人此前並無可持續發展崗位的經驗,占到三分之一,並且有2人是在沒有相關崗位經驗的情況下擔任了首席可持續官一職。
此外,多數人有碩士及以上的學習經歷(29人),而其中學習可持續相關方向的僅有5人;在本科階段,學習領域也主要集中在經濟、金融、政治等,而非可持續相關的領域。
表:本科階段學習領域
來源:ESG TODAY,妙盈科技整理分析
「人才的ESG化」更加關鍵
市場對於所謂ESG人才的需求旺盛絕非壞事,但是需要思考的是,目前的狀態本身是否足夠可持續,即我們是否能想像在多年後企業的ESG經理與一般的項目經理仍然有如此顯著的薪資差距。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張坤認為:“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市場趨於穩定,ESG高級管理人才的薪資水平也會逐漸下降到合理水平”[5]。
其次,ESG或可持續發展並不能脫離於某個實體經濟活動而獨立存在,儘管有一些方式和舉措是可以在不同行業的企業中復用的(例如可再生能源替代),但在具體的生產和經營環節,更需要考慮行業自身的屬性。這意味著,當我們說某個行業的可持續行業時,我們更應該討論行業,而非可持續本身。
ESG和可持續的範圍十分廣泛,即使是專注於這個領域的人也有很多不同的分工,例如上述的33人,他們從事的還有像生物多樣性主管(Head of Biodiversity)、首席多元化官(Chief 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 Officer)這樣的崗位。部分觀點認為,「ESG人才」目前更像是一個偽命題,市場現在熱捧的ESG人才,所需的技能通常是信息收集、政策分析、報告撰寫等[6],在實踐落地中,每個環節的工作還需要在細分領域(例如碳資產管理)更加專業的人才支持。
過度熱炒ESG人才的概念會導致企業將可持續管理的工作寄希望於這些高薪招聘的ESG人才,但實際上一個組織整體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個部門共同來推動。即使企業有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也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才能實現,也就是「人才的ESG化」。簡而言之,「ESG人才」治標,而「人才ESG」治本。企業需要平衡在ESG專業能力培養方面的資源投入,除了建立可持續發展部門,設立相關崗位之外,也分配足夠資源用於員工整體的ESG管理培訓,鼓勵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融入ESG理念,建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對於個人的職業規劃而言,成為企業需要的ESG人才無疑能夠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對於更多人來說,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學習,了解氣候變化、碳關稅、多元化和包容等對於經濟生活有深遠影響的ESG趨勢,以及自己所在市場的ESG披露要求等,成為在自己原先專業之上,成為有ESG視野的人才。
我們發現,ESG發展理念在多個領域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一位在香港某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的研究員向我們表示,自己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智能製造、區塊鏈和物聯網領域,此前團隊其他成員希望申請一項學術研究評選,從而選擇區塊鏈技術在ESG匯報實踐中的應用作為主題,並對ESG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該研究員表示,氣候變化的影響愈發受到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概念的普及,包括自己所在的研究團隊在內,大量學者在過去兩年開始逐漸關注ESG,並探索連接自己研究領域和ESG的跨領域研究;其表示,目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企業在ESG整合方面的實踐依然不夠成熟,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ESG管理水平有廣闊的提升空間,因而,企業設立首席可持續官這樣的崗位在理念推廣和行動指導方面能夠發揮較大作用,即通過「ESG人才」來賦能「人才ESG」。最後該研究員表示,自己有意向在ESG和可持續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考慮相關的職業選擇。
實際上,「人才的ESG化」趨勢已經開始顯現。我們發現,在LinkedIn平台刊登的工作地點在中國內地或香港的職位中,一共能搜索到1,023個崗位介紹中含有ESG的職位[7],而並非全部崗位的名稱都有ESG或可持續等詞,卻在崗位介紹中提出了對ESG技能的要求,例如某投資管理機構的“全球行業分析師”職位中將“理解如何在投資理念和流程中整合ESG”列為“其他要求”中的一項,而某金融服務機構的“解決方案銷售”職位的職責中包括“為客戶就監管、雲科技和ESG等行業趨勢提供行業洞察和結構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