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意識模糊!😱全球都難熬的一周,氣候變化不再紙上談兵

妙盈研究院2022-08-08

最近的熱浪,你感受到了嗎?

由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廣泛地影響人類和自然,並帶來嚴峻的、不可逆轉的風險。這其中包括威脅生命安全、破壞糧食生產、破壞自然和減少生物多樣性。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數據, 2022年上半年溫度已達到了NOAA 143年歷史以來的第六高,6月單月溫度排名第六。全球有極大可能在2022年進入有史以來全年高溫的前十名。

歐洲的創紀錄熱浪

六月以來,熱浪席捲北半球。歐洲今夏氣溫也明顯高於往年。從上周起,歐洲各國陸續拉響紅色高溫預警。在歐洲有最高溫度記錄的47個國家中,其中21個發生在過去10年。

據英國氣象局當地時間7月19日數據顯示,氣溫達到40.3攝氏度,英國有史以來氣溫首次突破40攝氏度。此次升溫幅度(1.5攝氏度)與覆蓋率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等都受持續高溫影響,野火肆虐。西班牙野火在六七月產生的碳排放已創下了自200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希臘政府已經將今夏視為地中海地區史上最難熬的夏季之一。截止至7月23日的過去一周中,共計16個歐洲國家發生野火,燒毀區域總計超9.5萬公頃。

美國的超乾旱年

美國今年上半年降雨總量為13.84英寸,比平均水準低1.47英寸,成為歷史上第三大乾旱年份。今年上半年是加利福尼亞州有記錄以來最乾旱的半年,內華達州和猶他州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

極端高溫帶來的乾旱給當地農業和畜牧業也帶來巨大壓力。據統計,美國30%的玉米和26%的大豆種植於乾旱地區。七月正值美國中西部種植玉米的授粉期,嚴重的缺水威脅到玉米及大豆等農作物,使產量受到衝擊。

亞洲也同樣創高溫紀錄

亞洲的夏季從不缺席頭條,但今年形勢更加嚴峻。6月25日,日本部分地區出現40攝氏度的高溫,這是日本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月。6月28日,印度新德里部分地區氣溫一度飆升至49.2攝氏度。

與此同時,今年夏天中國已有29個省市發佈高溫紅色預警(氣溫達40攝氏度以上)共計1,869條,僅7月10日一天就發佈了857條。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六月以來,全國平均高溫天數有5.3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今年三伏天,四川、上海、浙江、江蘇、河南、河北等多省最高氣溫超過40°C。

國家氣候中心分析,進入本世紀以來,全國大範圍持續高溫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等。總體看,今年的高溫事件開始時間早於上述3年,影響範圍和單站最高氣溫已超過了2003年和2013年。

圖:陸地和海洋溫度百分比 2022年6月

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我們距離1.5 °C限制還有多近?

自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排放濃度持續攀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93個締約方加入《巴黎協定》。多年來,它們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C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C以內。

然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年10月8日發佈的《IPCC全球升溫1.5 °C特別報告》來看,與1900年相比,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已導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1.0 °C以上(參考圖1)。

更重要的是,IPCC高置信度估計,如果以當前的速度繼續增加,全球升溫將在2030年至2052年間達到1.5 °C。

圖:IPCC全球升溫1.5ºC特別報告

來源:IPCC

報告還指出,限制在1.5 °C以內比2 °C對人類和自然有更大的好處。具體來說,當全球升溫1.5 °C時,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將遠低於全球升溫2 °C。這些風險取決於升溫幅度和速度、地理位置、發展水準和脆弱性以及適應和減緩方案的選擇與實施。

圖:IPCC全球升溫1.5ºC特別報告 – 全球升溫1.5°C和2°C的影響

來源:IPCC

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全球碳排放需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凈零。報告還指出,在全球升溫不超過1.5 °C的路徑中,相比於2010年,人為凈碳排放量需要在2030年前下降45%;在2°C的路徑中,人為凈碳排放量需要在2030年前下降20%。

目前,距2030年還有八年。這意味著各國應當在多領域進行更快速且深遠的系統性轉型以達到目標減排量。若將減排行動歸為兩端——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出發減少碳足跡。從供應端來看,需要大量提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電網的份額,從而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並降低碳排放;在需求端,可以通過低碳解決方案,如在建築、能源、農業、畜牧業、工業、交通等行業提升電氣化水準,提升用能效率,並通過改變人類生活方式來減少能源消耗。雙管齊下,才可以最大程度推進目標完成。

近三十年來,IPCC一直在警告全球變暖的危險。當前的熱浪似乎已經給那些仍向大氣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國家敲響了警鐘。當世界各地的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氣候變暖正在發生,這一切或許即將發生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