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懂財帝(WeChat ID:znfinance)作者 嘉逸
山雨欲來風滿樓。
明年一季度,香港將迎來讓整個銀行業膽顫的新機構——虛擬銀行(virtual bank)。
這場創新早在去年9月已經拉開序幕。當時,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公布了一系列措施,推動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引入虛擬銀行。
今年2月,金管局發布了《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下稱《指引》),列出了金管局在決定是否認可虛擬銀行在港開展銀行業務時所考慮的原則。
在公開征求意見後,新指引的最終版本於今年5月發布,預計首批牌照將於年底或2019年首季度頒發。
根據《指引》,「虛擬銀行」指的是主要通過互聯網及其他電子渠道而非實體網點提供零售業務的銀行。
金管局認為,建立在金融科技的運用及創新基礎上的虛擬銀行可以加強客戶體驗和降低金融產品成本。同時,虛擬銀行以零售領域尤其是低收入者和中小企業為目標,為難以從傳統銀行處獲得信貸的個人和機構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有助於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國內的騰訊、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小米、眾安等互聯網巨頭均在等候這一「金字」牌照。坐擁流量優勢的互聯網巨頭,將重新改寫銀行業的存貸規則。
那麼,香港的這場金融創新是否會傳導至內地呢?
事實上,目前內地已經擁有了類虛擬銀行的機構——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
只是,他們離真正的虛擬銀行還有一步之遙。
虛擬銀行:香港金融新戰場
香港積極引入虛擬銀行並非偶然。
雖然香港多年穩居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銀行業尤其發達,但有研究發現,只有53%的香港客戶對銀行服務表示滿意,而這個數字在美國和澳洲分別是88%和72%。
不僅如此,長久以來香港銀行都被認為是富人和大企業「專屬」,眾多中小企業總是抱怨他們從香港銀行獲得貸款困難重重。
能提供小額貸款、外匯和支付服務的虛擬銀行被香港當局認為可以補充當前銀行業的不足,滿足來自被忽略群體的需求。
8月31日,香港首批虛擬銀行牌照申請正式截止。截至當日,向金管局查詢及表示有意經營虛擬銀行的公司已經超過70家。最終,金管局收到29家機構有關虛擬銀行牌照的申請。
在這29家機構的名單上,既有傳統銀行,包括渣打銀行、匯豐銀行、東亞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等,又有基於香港的初創金融科技公司,如網貸平台我來貸(WeLab)、手機錢包TNG、互聯網金融服務商Neat,在線支付公司Yedpay,還不乏騰訊、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小米、眾安保險、中國平安等來自內地的金融和互聯網巨頭們。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開設虛擬銀行是打通上下游業務、擴大自身體系和市場份額的好時機。
我來貸去年獲得阿裡的投資,其創始者及CEO龍沛智表示,虛擬銀行牌照有助公司的服務拓展和業務多元化,從而成為一間提供全服務的真正銀行。
TNG是一間類似支付寶的支付公司,允許用戶通過APP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即時收款、轉賬與消費。對於TNG來說,虛擬銀行牌照能讓公司提供包括帶息儲蓄、借貸和投資等現時實體銀行才能從事的服務,完善自身的產品體系。
至於傳統銀行,這些金融巨頭雖已建立了牢固的市場地位,但均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擁抱數字化革命,提供更豐富的在線服務。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副總裁、高級信貸主管Sonny Hsu表示,銀行巨頭們明白,以科技公司為代表的新的行業競爭者已對傳統銀行構成了威脅,因此他們必須調整自家的產品,向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而不是坐以待斃、自滿自足。
譬如,渣打銀行就認為,虛擬銀行牌照能為其提供與初創科技企業合作的機會,從而開拓新的獲客渠道。
對於內地巨頭來說,搶灘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是開拓海外市場、完善產業布局的必然之舉。比如,提交了申請的玖富集團就認為,如能獲批牌照,公司將成為率先在海外布局證券、保險、銀行的綜合金融科技集團。
根據《指引》,虛擬銀行應以在香港成立為法團的銀行形式經營,因此內地赴港設立虛擬銀行的企業都必須通過獨資或合資形式在香港設立法人機構。
雖然虛擬銀行不設實體網點,但金管局規定,為了能更好地配合監管工作及處理客戶咨詢和投訴,牌照申請者必須在香港擁有實體辦公地點。
據悉,騰訊、螞蟻金服及中國平安等巨頭均決定獨資申請,而眾安、小米及京東金融則分別與不同的香港機構進行合作。譬如,眾安在線就聯合百仕達及中信銀行(國際)組成合資公司眾安虛擬金融有限公司參與申請。
在這些機構對虛擬銀行牌照趨之若鶩的背後,是零售銀行業務巨大的潛在回報。以匯豐銀行為例,該行今年二季度香港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獲利高達14億美元,佔其全球零售銀行業務收入的80%。
同時,金管局認為,為顧及個人或中小企客戶的需要,虛擬銀行不應設立最低戶口結余要求或征收低戶口結余收費。這有助於虛擬銀行的運營者擴大客群基礎和充分發掘市場潛力。
誘人的前景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
據悉,香港首批虛擬銀行牌照計劃發放8-10張。這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二的申請者很可能最終要失望而歸。
但鑑於虛擬銀行的潛能,想必他們必將寄望於未來的申請,不輕言放棄。
微眾和網商:互聯網銀行的崛起
香港引入虛擬銀行,這讓不少人對市場更廣闊的內地也充滿期待。
目前,內地尚無虛擬銀行,可與香港虛擬銀行對標的是「直銷銀行(direct bank)」或「互聯網銀行(Internet bank)」。
與虛擬銀行一樣,互聯網銀行不設實體營業網點和櫃台,沒有傳統的客戶經理,所有業務和服務經由在線的方式處理。其中的佼佼者包括背後分別由騰訊和阿裡支持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兩者均發展迅猛。
2014年12月16日,由騰訊、百葉源和立業等多家企業發起的微眾銀行正式成立,是國內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銀行。
微眾的高光時刻是2015年的1月4日。當時,高層人員 前往考察,見證了微眾的第一筆放貸業務,並鼓勵其進一步降低利率,讓小微企業有更大的發展。同年5月,微眾在手機QQ上推出普惠金融貸款產品「微粒貸」。
截至2017年末,微眾注冊用戶超過6000萬,授信客戶超過3400萬人,累計向1200萬人在線發放貸款8700億元。
憑借大數據風控技術,「微粒貸」逾期率最低可達0.3%,而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運用使得微眾只需配備極少數的人工客服,幾乎所有的消息都是由智能客服處理,整體單用戶的成本每年也只有五塊錢,是傳統銀行的十分之一。
在產品方面,除「微粒貸」外,憑著QQ以及微信積累的逾10億用戶數據,微眾還發展出「微車貸」、「微車貸」、「微路貸」等小額信貸產品。此外,微眾旗下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FISCO金鏈盟還積極探索包括旅游場景在內的區塊鏈場景應用。
雖然成立首年虧損高達5.8億元,但風控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優秀表現幫助微眾於2016年扭虧為盈,全年實現淨利潤4.01億元。2017年,微眾的淨利潤增長至14.48億元。2018年上半年,微眾營收已達41.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更高達11億元人民幣,接近2017年全年水平。
近期數條有關微眾股份變動的消息也能讓人一窺微眾驚人的規模和發展速度。
10月21日消息,華聯股份欲按市場估值8.5折轉讓微眾3億份額,這時微眾的估值約為1200億元。11月2日消息,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將於12月3日拍賣深圳光匯石油集團持有的1260萬股的微眾股權,價格為35元/股。按此計算,微眾的估值已達1470億元。
與微眾銀行一樣,網商銀行也是2014年3月銀監會確定的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之一。網商也以貸款業務為主,並同樣在短時間裡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2015年,該行淨虧損6874萬元,但到了2016年,該行利息收入增速達839%,資產規模增速達440%,最終實現淨利潤3.15億元。
2017年,網商銀行累計向小微經營者發放貸款4468億元,實現營收42.75億元,淨利潤為4.04億元,同比增長28%。
微眾和網商快隨崛起的背後是騰訊和阿裡兩大互聯網巨頭深厚的技術支持。兩間互聯網銀行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出傳統銀行忽視的客戶,因而在獲客方面成效顯著,再加上利用技術和數據不斷完善風控,因而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驚人的增長。
不過,目前內地的互聯網銀行和虛擬銀行相比,仍缺失了一樣重要的功能。
一間完整的銀行應擁有三大業務,即所謂的「存貸匯」 ——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資金匯兌。
互聯網銀行在「貸」方面做得尤為出色。從今年二季度放款額來看,在有互聯網技術巨頭支持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平台中,微眾排行第二,僅次於螞蟻金服,領先於京東金融、百度金融(已改名為「度小滿」)和360金融。
可是,目前內地的互聯網銀行尚未具備正式的大額存單吸儲資格,資金主要來源於同業銀行。以微眾為例,「微粒貸」80%的貸款資金來自合作的銀行。
發放貸款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但是如果缺乏存款,貸款業務必然受到影響,所以傳統銀行在攬儲方面總是不遺余力。
金融是中國監管最嚴格的行業之一,資質和牌照是所有企業和機構都無法避開的問題。許多機構因為缺乏資質,金融活動最終被定性為非法吸儲,造成了嚴重後果。
雖然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已獲得銀行牌照,但現時均無吸儲資格。互聯網銀行吸儲受限的主要障礙之一就是遠程開戶問題。
2015年央行發布的《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的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規定,「堅持以櫃台開戶為主,遠程開戶為輔」 。
「堅持以櫃台開戶為主」的原則顯然與不設實體網點的互聯網銀行相沖突,導致互聯網銀行陷入只能放貸、不能吸儲的困境,也因此只能提供不能存儲現金、額度受限的二類賬戶。曾任網商銀行行長的俞勝法對此坦誠:「對一個銀行而言,二類賬戶沒有多大戰略意義。」
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更願意將頂著「銀行」名銜的互聯網銀行視為貸款平台而非真正的銀行,也說明了為什麼各大互聯網巨頭對香港虛擬銀行的牌照「興趣盎然」,第一時間參與申請。
吸儲資格:顛覆者的未來
比互聯網銀行更早的是美國直銷銀行。
直銷銀行,誕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1989年10月,英國的米特爾銀行創辦了全球第一間直銷銀行First Direct,通過呼叫中心提供24小時的服務,並於1994年開始盈利。
隨後,更多此類銀行相繼出現,美國尤其發達。
美國的互聯網銀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無業務基礎的純互聯網銀行;二是具備早期業務基礎與流量入口的互聯網銀行;三是有傳統銀行設立,意在進一步開拓零售銀行業務的互聯網銀行。
無論哪一種類型,海外互聯網銀行都是建立在具備吸儲資格,通過高利率存款產品吸引客戶的基礎上,貸款資金絕大部分源自用戶,而非同業拆借。
以純互聯網銀行美國互聯網銀行(Bank of Internet USA,Bofl)為例,該行自1997年成立之初業務策略即確定為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銀行業務,為客戶提供高利率存款產品,從而實現存款規模的快速增長。
無獨有偶,具備業務和流量基礎的銀行,譬如汽車金融服務商Ally Bank和信用卡專業銀行Discover Bank也采用了高存款利率留存客戶的策略,通過較高的存款利息吸引客戶。
至於由傳統銀行孵化的互聯網銀行,以ING Direct USA為例,市場規模相對有限,因此它同樣選擇了「薄利多銷」的存貸業務擴張策略,以迅速打開市場,擴大規模。
如果未來中國的互聯網銀行同樣被賦予吸儲資格,成為真正的互聯網銀行或虛擬銀行,必然也會沖擊,乃至重塑整個銀行業。
首先,虛擬銀行的客戶無需囿於實體櫃台辦公時間的限制,也無需在網點浪費大量時間用於排隊等候,可以隨時隨處理業務,相比傳統銀行,效率與體驗均獲得升級。
其次,成為虛擬銀行,其他非銀行機構就能像傳統銀行一樣合法吸收存款。由於虛擬銀行無需開設實體網點,節省了大量的場地租金和員工薪金等日常營運管理費用。因此預計能提供比傳統銀行更便宜的服務和更誘人的利率,實現了存款規模的快速擴張,
目前國內互聯網銀行主要依托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入口。BATJ利用自身搜索、電商、社交等產品的流量入口,相繼布局互聯網金融,並依據業務強項各具特點。
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雖然同聚焦於小額貸款,但流量入口卻不一樣。微眾主要發揮的是騰訊在社交方面的優勢,針對個人消費者,而背靠阿裡的網商更具電商導向基因,主要客戶群體為小微企業及農村用戶。
無論是哪種定位,都有母公司驚人的流量背書: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國內年度活躍用戶超過7億,而微信全球月活用戶的數量更是突破10億。
如果未來開放非傳統銀行機構的吸儲資格,巨大的流量入口不但確保了這些互聯網巨頭的獲客渠道,並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庫,為實現「薄利多銷」和精准營銷打下基礎,從而能迅速擴大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再加上較低的營運成本,極有可能實現遠高於傳統銀行業平均的盈利水平。
所以,如果未來中國的互聯網銀行能突破遠程開戶的政策限制,開設一類賬戶,目前傳統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會喪失,行業必將重新洗牌。
可以預見的是,憑借簡便的手續及有競爭力的利率和費用,虛擬銀行不但能吸引數量眾多的難以獲得信貸的個人或中小企業,快速擴大業務規模,長此以往或還能吸引傳統銀行的大型客戶,加劇攬儲競爭。
哪怕在目前尚未引入虛擬銀行的情況下,每逢季末、年中、年末等時間節點,各大銀行機構之間已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在攬儲競爭中獲得優勢,保證充足的流動性。
此外,央行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8年,我國城鄉居民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了7%左右,國民儲蓄率則從2010年的51.55%降至2017年的46.38%。
如果開放虛擬銀行,存款僧多粥少的情況無疑將愈發激烈。當然,激烈的競爭也是行業升級的機遇。
為了爭奪客戶和存款,傳統巨頭面對來自虛擬銀行的競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也將進一步重視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科技,相應調整政策、服務和產品,提高便利性和降低收費,為更多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行業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但是,虛擬銀行的競爭優勢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是弊端。
虛擬銀行免除了排隊等候的煩惱,但對於那些更願意與銀行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互動的客戶,尤其是年齡較大或缺乏技術條件的客戶來說,虛擬銀行就難以滿足他們的要求了。
此外,虛擬銀行由於放貸條件較傳統銀行寬松,隱含的金融風險也更大,有可能造成金融系統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以香港為例,金管局就擔憂虛擬銀行會通過激進的方式爭奪市場份額,導致巨額虧損並無法建立可靠的中長期盈利計劃。
掠奪性的經營策略有可能沖擊銀行業的穩定性,損害公眾信心。因此無論如何,虛擬銀行不應讓快速擴張對自身系統造成過重壓力,影響風控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金管局規定,虛擬銀行仍應遵守適用於傳統銀行的同一套監管要求。
穆迪的Sonny Hsu就認為,同樣的監管要求意味著平等的競爭基礎,金管局希望在促進競爭的同時避免播下未來引發銀行業動蕩的種子。
甚至某些情況下,虛擬銀行承受的監管壓力更大。對於虛擬銀行來說,控制技術風險,保障數據安全至關重要,所以金管局要求對牌照申請者的硬件、系統、安全、流程及風控進行獨立評估,同時還要求虛擬銀行的董事會及高層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IT知識及經驗。
可見,虛擬銀行在利用政策漏洞進行所謂的「監管套利」方面並無太多可操作的余地。
另一方面,引入虛擬銀行本意是為了促進競爭,打破傳統機構建立的市場壁壘,但最終也有可能產生反作用——傳統機構的優勢和地位更加牢固。
還是以香港為例,虛擬銀行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在最初的數年裡要面對極高風險,因此申請者的資質相當重要。
金管局規定,運營虛擬銀行的母公司需有能力提供強大的財務、科技等支持,同時要跟傳統銀行一樣滿足最低3億港元的資本要求。此外,申請者還必須提交一份可行的商業計劃及退出計劃。
這些要求意味著在牌照競爭中,資源和資金充足的大機構比初創企業的勝算更大。渣打銀行就相信,比起新興機構,渣打的知名度會是申請牌照的一個加分項。騰訊、阿裡等巨頭相比初創金融科技公司自然也更佔上風。
咨詢機構埃森哲認為,對於新玩家來說,挑戰在於如何快速建立可靠的客戶群,並在接下來的2-3年裡獲得投資回報,但在這樣的壓力下,新玩家很容易就變得過於激進。
本次參與牌照申請的香港本土初創企業Neat的創始者及CEO大衛·羅薩(David Rosa)就稱:「香港本可成為超競爭市場,但它錯失了機會。現在這裡只對大企業有利。新的虛擬銀行最終能為市場帶來什麼解決方案還有待觀察。」
不管怎樣,虛擬銀行還是一項值得期待的創新。如果內地引入虛擬銀行競爭,不但傳統銀行業將要遭遇劇變,整個國家的經濟面貌也可能因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
虛擬銀行這是一場銀行業的大風暴,已經刮到香港,距離中國內地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