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创业者的心声:转型科技中心是解决香港困局的最佳出路

相比政策,文化更难被创造

Jason Tu, 妙盈科技创始人兼CEO2019-10-18

原文发表于Nikkei Asian Review

三年前,我从硅谷回到香港。当时的我曾认为,香港独占天时、地利、人和,是设立一家创业公司的不二选择。

而政府成立大湾区的消息无疑是重大利好。大湾区将香港、临近城市深圳与省会城市广州联系在一起,整体定位对标旧金山湾区,打造下一个硅谷。

大湾区的设想于今年春天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但从夏天开始,这个美好愿景显得是那样遥远。在持续不断的抗议活动中,内地与香港似乎渐行渐远。同时,香港所面临的分裂比半个世纪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严重。

特别是香港的年轻人,他们与内地的疏离程度较以往更甚。他们正陷入对职业前景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愿景帮助他们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但是显然,由政府主导,旨在建设中国硅谷的大湾区计划没有抓住香港年轻人的心。时至今日,香港需要的远远不止政策上的改变。

事实上,香港已经拥有了建设硅谷所需要的一切,基础设施、人才、多样性......香港缺乏的,是对创业精神的接纳,缺少的是对创业中企业运营、人才雇佣等方面的文化支撑。

在大湾区内部,劳动力的流动还仅仅存在于设想。而在加州,我常常坐火车,从旧金山沿着海湾往南到Palo Alto。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会住在湾区东部,因为那里的房价更便宜。

相比之下,尽管近两年来,大湾区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但人们对在一个城市居住而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的生活方式接受程度仍然很低。尤其是在香港,我们很难找到愿意北上几十公里,探索新的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

当然,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香港对金融行业的极度推崇。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香港的一家银行工作,但很快我就进入了一家科技公司。我常常鼓励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初创公司里中探索新事物。

但现实情况是,在2017年和2018年的夏天,我们公司所有的香港实习生在毕业后都选择加入了香港的投行。今年夏天,其中一个香港本地实习生最终决定加入一家对冲基金。

同样,在香港参加大学招聘会时,我们常常被当做“二等公民”对待。就连在香港开设银行账户,由于我们无法出示以往的银行对账单,也遭到了香港银行的百般刁难。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香港来说,从政策层面推动创业只能浮于表面。目前香港,愤世嫉俗的青年、明星八卦消息以及金融、房地产大亨动态才是社会的主流声音。相比政策,文化更难被创造。而只有学习到了硅谷文化上的精髓,大湾区才能真正成为东方的硅谷。

文化上的多样性是硅谷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在硅谷,一大部分独角兽公司是由移民创办的。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出生于南非,Google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来自俄罗斯,他们现在已经成为硅谷的精神领袖。

香港和旧金山都拥有接近60万左右的海外移民人口。由于美国的移民政策,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美国已经不再那么受欢迎,这正是大湾区的机会。然而在目前,还没有外国人才或者国际化公司能在大湾区的规划中扮演关键角色。

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让香港成为了大湾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香港可以成为中国科技和全球科技之间交流的重要入口。

硅谷有马斯克和乔布斯这样的创业精神领袖,香港年轻人更需要这样的创业精神领袖,让他们看到新的事物与未来的希望,而不再是老旧的房地产大亨的故事。

创新精神和文化是建立创新之都的基本要求。要复制硅谷的成功,香港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和普通香港市民共同努力,建立一种多元化、求知欲强和极度包容的创业文化。